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正文

[洛阳日报]带领团队在重型装备等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并成功进行成果产业化。魏世忠——攀科研高峰,他始终激情澎湃

发布人:朱艳艳    2017年06月09日  19:38     浏览量:

【洛阳日报】2017-06-08 第002版 报道

突破我国大型铸锻件制造瓶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产品创造多个“世界之最”,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向大型化、高效化、连续化方向发展插上翅膀……

鲜为人知的是,在长年累月的科研过程中,即便解决一个小小的难题,也往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这些“姗姗来迟”的成功背后,有一个坚强的背影——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魏世忠。前不久,他入选了第九批河南省优秀专家。

十八载艰辛,铸就“世界之最”

今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51岁的魏世忠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由河南科技大学与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魏世忠是研发团队带头人。

这份荣誉,沉甸甸的。

大型铸锻件是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部件,在服役过程中要求其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制造难度大。一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重型装备多为进口的二手设备。20世纪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发改委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魏世忠带领团队开始了经年累月的系统研究。

他们到底熬了多少个日夜,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数也数不过来。在团队研发骨干徐流杰的记忆里,魏教授带头“白加黑”“5+2”连轴工作,“披着星辰出门、伴着月色回家”是常有的事,可大家没有抱怨,反倒把这当成铆劲钻研一天后的放松和享受。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群英荟萃,魏教授头上的黑发一点一点变成白发。

历尽艰辛18年,他们终于掌握了大型基础部件关键成型与制造工艺,解决了钢水洁净度、晶粒度、成型组织缺陷、热处理工艺及性能均匀性问题,产品拿下多个“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自磨机端盖和球磨机齿圈、世界最大海工节点、世界最长单体离心管模、世界最大盾构机单体刀盘……这些基础部件为我国城市管廊、海洋平台、国际矿业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让我国在世界重型装备竞争中挺起脊梁。

炼钢炉边,汗水都被映得通红

其实,这不是魏世忠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

3年前,魏世忠带领团队完成的“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单点说,就是让合金更加耐磨耐用。”魏世忠说。耐磨材料是制造业重要的消耗材料,我国耐磨材料消耗量大、装备运行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提高金属材料使用寿命迫在眉睫。

钒是可以形成最硬的碳化物之一的金属,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耐磨合金材料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对象,魏世忠也盯上了这种金属。用他的话说,研究钒合金复合技术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很多研究人员放弃在探索的路上,而他们坚持了下来。

有一年夏天,高温让很多人躲进空调房,魏世忠和同事却守着一个小炼钢炉,忙碌了50多个昼夜。熔炼、浇铸,每天10炉,几人脸上的汗水在炉火的映衬下,通红通红。一炉又一炉,希望和失败反复交替,他们不肯放弃的决心也越烧越旺。

经过16年的系统研究,魏世忠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高钒合金成分、组织控制、复合技术集成等关键问题,研制出高品质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其系列复合技术。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及作业效率,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解决了难题的新技术,如何“嫁接”到产品上?

针对高性能钼合金在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魏世忠又和团队成员进行高温钼板材等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了双金属液液复合、液固复合、自熔铸渗复合等系列耐磨材料复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耐磨合金在工程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让新技术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荣誉,不过是曾经努力的见证

当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难,真正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难。有人甚至悲观地说:科技成果与经济硕果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现实鸿沟。

魏世忠偏不信这个邪!多年和金属打交道的他,身上似乎也沾染了金属的韧性:他带领团队,对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工程化研究和技术集成研究,先后完成20多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承接了100多家国内矿山、冶金、水泥、重型机械等行业单位的委托开发或加工任务,形成了立足中原,辐射东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用户网络。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魏教授始终激情澎湃。”徐流杰说。在魏世忠身上,他看到了上得了实验台、下得了车间的应用型教授,更看到了坚韧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而这,正是魏世忠带领团队奋发向前的“强心剂”。

“搞科研,一个人单干不行,开夫妻店也不行。这么多年,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根源就在于有一个卓越优秀、密切协作的团队,一个多学科、紧密型的团队,一个高效率、出成果快的团队。”每每说起他率领的团队,魏世忠总是充满自豪。

这些年来,魏世忠等人依托团队相继成立了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温难熔金属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魏世忠也先后被评为“中原学者”、楚天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

所有的荣誉,在魏世忠等人眼里,不过是曾经努力的见证,“不值得一提”。让他们欣喜的是,科研成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让他们兴奋的是,新的科研项目接踵而来……

几次拨打,记者终于拨通了魏世忠的电话。可没说两句,他的话语急促起来:“现在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不好意思,有空再说吧……”

本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扈孟德

上一条: [洛阳晚报]世界级的“科研赛跑”中,成了领跑者 河科大教授魏世忠带领团队在耐磨材料技术、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领域不断攀登,四年内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下一条: 洛阳网报道:全省表彰第九批优秀专家 洛阳市高水旺魏世忠入选